作者:安法醫新抗老科學研究中心 研發長 吳杰浩
你是否曾聽說過「腦腸軸」這個詞?我們的腸道不僅負責消化食物,還擁有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被稱為「腸神經系統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它與我們的大腦密切互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症 (Parkinson’s Disease, PD) 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有關,甚至可能從腸道開始發展。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發現,使「腸道與大腦的關聯」成為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
帕金森氏症不只是大腦的問題?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超過 1000 萬人。主要病理特徵是中腦黑質 (substantia nigra) 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導致運動障礙,如震顫 (tremor)、動作遲緩 (bradykinesia)、肌肉僵直 (rigidity) 和姿勢不穩。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在運動症狀出現之前,患者可能已經歷長期便秘、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症狀」,而這些症狀與腸道健康密切相關。
科學家發現,在 PD 患者的腸道內,存在某些特定的細菌變化。例如:
- 艾克曼菌Akkermansia 增加:因果關係尚不明確,多數為相關性研究。
- 短鏈脂肪酸 (SCFAs) 產生菌減少(如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這類細菌能產生具抗炎作用的代謝物,減少可能會加劇神經發炎。
- 普氏菌科Prevotellaceae 減少:這可能影響多巴胺代謝,進而加重 PD 症狀。
這些變化會破壞腸道屏障,使細菌毒素、異常蛋白 (如 α-突觸核蛋白, α-Synuclein) 以及促炎因子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誘發或加速帕金森氏症的發展。
α-突觸核蛋白如何從腸道傳遞到大腦?
α-突觸核蛋白 (α-Syn) 是帕金森氏症的關鍵病理蛋白,它在神經細胞內異常聚集,形成「路易氏體 (Lewy bodies)」,導致神經元死亡。最新研究發現,這種異常蛋白可能最早在腸道神經系統 (ENS) 內形成,然後透過迷走神經 (Vagus Nerve),以 5-10 毫米/天的速度,逆行傳遞到大腦(圖1)。
這個發現來自於一些動物研究:
- 當 α-Syn 在小鼠的腸道內異常聚集時,它會沿著迷走神經移動,最終出現在黑質的多巴胺神經元內。
-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切斷迷走神經,這些異常蛋白的傳播會受到阻止,並能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發病風險。
這些證據表明,腸道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腸道菌群如何影響帕金森氏症?
腸道微生物透過「腸腦軸 (Gut-Brain Axis)」影響大腦,主要途徑包括:
- 免疫系統:腸道菌群影響免疫功能,促炎細胞因子 (如 IL-6、TNF-α) 可進入大腦,引發神經發炎。
- 神經傳導物質:某些腸道細菌可產生 GABA、血清素 (5-HT) 和多巴胺,直接影響情緒與運動控制。
- 迷走神經傳遞:α-Syn 可沿著迷走神經從腸道傳遞到大腦,促進 PD 進展。
- 內分泌系統 (HPA 軸):腸道菌群影響皮質醇 (壓力荷爾蒙) 水平,間接影響神經系統健康。
腸道菌群的改變,不僅影響帕金森氏症,還與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憂鬱症 (Depression)、自閉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以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圖二)。
帕金森氏症的創新治療:從藥物到腸道調控
目前,帕金森氏症的治療方法包括:
- 藥物治療
- 左旋多巴 (Levodopa):補充多巴胺,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運動波動 (ON-OFF 現象)。
- 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如 Pramipexole、Ropinirole):減少左旋多巴需求。
- COMT/MAO-B 抑制劑:延長 Levodopa 的藥效,減少 OFF 現象。
- 手術治療
- 腦深層刺激術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又稱腦部深層刺激、深腦刺激,是藉由植入腦深部神經核的電極刺激調控神經迴路,以達改善症狀,顯著減少運動症狀的一種治療(圖三)。
- 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 (MRgFUS, 神波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醫療技術,利用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FU,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在磁振造影(MRI)的精確導航下,對大腦特定區域進行熱能消融治療。臨床應用治療帕金森氏症與本態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瞄準 丘腦腹中間核(VIM, 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可有效減少震顫症狀。2022 年美國 FDA 批准該技術用於帕金森氏症患者,可精確治療震顫症狀。
- 腸道微生物調控
- 益生菌補充: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可增加 GABA,減少焦慮;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可提升血清素,改善情緒。
- 飲食調控:
- 地中海飲食:富含抗氧化物,有助降低 PD 風險。
- 高纖維飲食:促進 SCFA 生成,改善腸道環境。
- 糞便微生物移植 (FMT):部分研究顯示,FMT 可改善 PD 動物模型的運動功能,但臨床應用仍在探索階段。
結論:重新思考腸道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角色
帕金森氏症的病因不再局限於大腦,腸道微生物與腦部健康的關聯正在改變我們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認知。透過調控腸道菌群,可能為 PD 的預防與治療開啟新契機。未來,科學家將持續探索益生菌、飲食、FMT 等創新療法,期待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 Molecular Medicine PTS 24: 734, 2021
-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2022) 29:54
- Front. Neurosci., 04 August (2023) Sec. Gut-Brain Ax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