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Lucy
- In 醫新觀點
為什麼幹細胞不叫幹細胞了?揭秘 MSC 改名背後的醫學真相
作者:安法醫新抗老科學研究中心 研發長 吳杰浩
(歡迎分享與引用,請註明出處:#安法醫新抗老科學研究中心,謝謝)
你可能聽過「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這個名字,它曾經是再生醫學領域的明星,被寄予厚望:修補關節、修復器官、甚至能對抗老化與慢性病。
但你知道嗎?現在這群細胞有了新的名字:「間質基質細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為什麼從『幹細胞』變成『基質細胞』?這不只是字眼的改變,更揭開了我們對再生醫學理解的重大轉變。
幹細胞的黃金想像時代
最初,MSC 是由 Caplan 教授於 1991 年命名,他觀察到一類源自骨髓的細胞在體外可分化為骨、軟骨與脂肪細胞,因而稱之為「Mesenchymal Stem Cells」。這個名字也帶來了「可再生組織」的強烈印象。
然而,二十多年來大量研究發現:
- 多數 MSC 在體內並無實質組織再生能力
- 其療效多來自釋放細胞因子(旁分泌)與調節免疫反應
- 很多來源(如脂肪、臍帶)分離出的 MSC 幾乎不具備真正幹性
因此,國際細胞與基因治療學會(ISCT)自 2006 年起即建議使用「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將「幹性」從命名中拿掉。這一做法在 2023–2025 年進一步被 Delphi 共識明確化,強調未來所有 MSC 研究與臨床應明確說明其作用機轉與來源。
1991年,Caplan 教授首次命名 MSC 為「幹細胞」,因為它們在實驗室中表現出三大特性:
1.可以變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
2.能在體外快速增生
3. 似乎能修復各種受損組織
這讓 MSC 一度成為全球生技公司與醫學研究的寵兒,無數療法都圍繞著它展開。
臨床現實告訴我們:它們不是你以為的「幹細胞」
歷經20多年研究與臨床試驗,科學家逐漸發現:MSC 真正帶來治療效果的,其實並不是它變身成骨頭或器官,而是它釋放出一堆有用的訊號分子(旁分泌因子),
像是生長因子、細胞激素、抗發炎因子,幫助組織環境變好、免疫系統恢復平衡。
簡單說,它們比較像是『細胞界的藥廠』,而不是『組織修補工』。而「MSC(間質基質細胞)」雖有體外三分化能力,但無法在體內長期分化與自我更新,因此目前不被歸類為真正的幹細胞。
國際組織為什麼要改名?
國際細胞與基因治療學會(ISCT)早在 2006 年就建議不要再用『Stem Cell』來稱呼這類細胞,並在 2023–2025 年透過 Delphi 國際共識正式明確表態(圖一):
- 使用『Stromal(基質)』來稱呼 MSC
- 除非有體內再生證據,不得宣稱具幹細胞功能
- 所有臨床報告應揭露細胞來源、製程條件與功能性驗證
新的命名:間質基質細胞(Stromal)的意義是什麼?
「Stromal」這個詞,源自於拉丁語,指的是組織中的支持性結締細胞。使用「Stromal」來形容 MSC,強調其:
- 來源為組織間質
- 生物功能為支持、調節、保護其他細胞功能
- 並非以自體分化與再生為主軸
功能上強調”抑制過度免疫反應”(如自體免疫病),幫助組織微環境修復,減少發炎與疼痛等。這樣的命名,更加貼近 MSC 實際參與的機制,也降低了過度宣傳的誤解風險,對於研究設計、產品認證與臨床溝通,都更具透明性。
現代基質細胞(MSC)需要符合哪些標準?
隨著科學進展,對於 MSC 的鑑定標準也越來越嚴格。根據 2023–2025 年的 ISCT 國際共識,現代的間質基質細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SCs)應符合以下幾個層面的要求:
🔹 表面表型標誌(Phenotypic Markers)
正向表現:CD73、CD90、CD105(需達 95% 以上表達)
不得表現:CD45、CD34、CD14 或 CD11b、CD79a 或 CD19、HLA-DR(≤2%)
🔹 三分化能力測試(Tr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必須具備分化為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的體外誘導能力。
🔹 功能性測試(Functional Assays)(圖二)
推薦進行免疫抑制(如 T 細胞增殖抑制)、旁分泌物(IL-10、PGE2、TGF-β 等)分析,以及細胞遷移與修復實驗,作為實際應用能力的依據。
🔹 細胞來源與製程透明化
臨床應明確揭示細胞來源(骨髓、脂肪、臍帶等)、是否 GMP 生產、分離方法與批次紀錄。MSC 鑑定標準已從『看起來像』進化為『功能證明與製程標準化』,這不只是為了研究品質,更關乎臨床安全性與治療信任基礎。
真正符合「幹細胞」定義的有哪些?
如果依 國際細胞治療協會(ISCT)與經典幹細胞生物學定義,真正符合「幹細胞(stem cell)」的條件,需要同時具備 兩大核心能力:
- Self-renewal(自我更新能力)
- 能夠在長時間內持續分裂而不喪失分化潛能。
- 例如造血幹細胞在體內可以維持終生造血,胚胎幹細胞可以長期培養並維持多潛能性。
- Potency(多向分化能力)
能分化為一種以上的成熟功能細胞,依範圍分為:
- 全能性(Totipotent):可分化成所有胚胎與胎外組織(例如受精卵、早期胚胎細胞)。
- 多能性(Pluripotent):可分化成三胚層所有細胞(例如胚胎幹細胞 ESC、誘導多能幹細胞 iPSC)。
- 多向性(Multipotent):可分化成多種相關譜系細胞(例如造血幹細胞、間質幹細胞)。
- 單向性(Unipotent):只能生成單一細胞型,但仍具自我更新能力(例如肌肉衛星細胞)。
MSC 與許多「幹細胞療法」實際上是調節性用途,並非真正「再生」,無法在體內長期分化與自我更新,因此目前不被歸類為真正的幹細胞,但是具免疫調節功能。
對臨床與患者:這樣的改變會影響什麼?
對臨床醫師:
- 能更清楚向患者說明 MSC 的「作用是調節而非替代」
- 幫助設計更聚焦的療程(如用於免疫性疾病、慢性發炎等)
對患者:
- 減少對「幹細胞能重建器官」的誤解
- 認識 MSC 治療是改善環境、減少炎症,而非「長出新細胞」
對療效評估:
- 更強調短期免疫標記或炎症控制,而非結構性再生結果
結語: 不是不叫「幹細胞」,而是叫得更貼切功能表現
改名不是否定這類細胞的價值,而是更精準地表達它們的本質與實際用途。
MSC 作為細胞治療的重要角色,若能走向透明化、標準化與精準命名,不但能提升大眾對細胞療法的信任,也有助於推動整體產業健康發展。
未來,無論是醫療人員、監管機構或企業端,面對這個「名字上的轉變」,都應以開放而務實的態度看待。因為,這是一場從名稱出發的品質升級革命。
參考文獻來源:
- Delphi-driven consensus definition for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nd clinical reporting guidelines for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 _based therapeutics. Cytotherapy 27(2025)146 _168
- FDA Guidance on Human Cells, Tissues, and Cellular and Tissue-Based Products (HCT/Ps)
- Caplan AI. Medicinal signaling cells: no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2017)